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900字有感 > 地图 > 三国演义900字有感

三国演义900字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中国四大名著已经扬名海外,被不同国家的人阅读、观看,很多人只是为了看电视剧而看的四大名著,却没有在看的过程中思考过,书籍是整体的,连续的,阅读名著更能激发读者整体思维。就算没有完全明白名著的内容,哪怕有一丝感悟也是有所值的。那么,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三国演义》讲述了三个国家的兴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一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头号反派人物要数曹操。曹操人称奸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多疑。

曹操到底怎么个多疑法?看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赤壁大战前,曹操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又派蒋干以老同学身份过江劝东吴大将周瑜投降。周瑜见蒋干到来,一面命人假造蔡瑁、张允连结东吴、大骂曹操的来信,一面在营寨大摆宴席,宴请蒋干,吃完饭又装作大醉,拉蒋干同床休息,使他有机会偷看机密文件,还叫人半夜来悄悄报告说江北蔡、张要动手了。等蒋干溜回曹营一报告,曹操疑心大起,立即斩了蔡、张二将。曹操这次疑心病发作为他种下了赤壁之战失败的祸根。

第二个例子。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诸葛亮命令将士夜夜击鼓鸣炮,搞得曹军心惊不已。曹操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就后撤三十里,刘备军队顺利渡过了汉水。刘备过江扎下营寨,曹操见刘备背水扎寨,又怀疑起来,不敢主动进攻,使刘备从容站稳了脚跟。等到两军交战,刘备率部沿江逃跑,丢下许多军器在路上,曹兵纷纷去拾,曹操怀疑诸葛亮有诈,反而命令退兵,被敌人趁机反攻,大败而逃。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第三个例子。关羽兵败麦城被孙权杀害,孙权把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自从见了关羽首级后大受惊吓,头痛得要命。曾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名医华佗被请来替他看病,华佗说曹操的病要打开脑壳才能根治。一贯多疑的曹操大怒,以为华佗是想替关羽报仇,把华佗关进监牢。一代名医很快不明不白死在狱中,不久,曹操也病死了。他的这一次疑心病发作,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断送了。

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但是多疑却不能明断,还一意孤行,那就是害人害己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二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于成功相结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三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四大名著读后感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姜维后来按照诸葛亮遗留下来的八阵之法来布兵。邓艾见了后,也学着姜维的样子布了一个八卦阵。姜维见到了肯定是要上前问他,你学我排八阵,那你能变阵吗。

邓艾听了姜维的话笑了笑,就让队伍变阵。后来,邓艾和姜维的军队就打起来。不过果然还是姜维的布阵水平高,把邓艾围在核心冲突不去。邓艾那个时候就心想,我可能就要死在这里。可是谁曾想,杀出来一个程咬金,硬是把邓艾救了出去。

这人也是挺厉害的,看破了姜维的八卦阵的破绽。从这个破绽进入,成功救了邓艾及他的部下。这个人就是司马望。

司马望跟邓艾商量说,明天让司马望和姜维对阵,邓艾则去偷袭姜维山后。商定好后,他们就派人向姜维下战书。

姜维看了这战书后,立马明白了司马望的意思。知道邓艾会去偷袭。因为他就决定将计就计。

第二天,他们对阵法。当司马望说道,邓将军自有良谋,不好阵法。姜维听了立马笑了,说出了他们的计划。司马望听了大吃一惊,正好那个时候是进军之时,于是姜维用鞭子一指,两翼兵先出,杀的魏兵真是落花流水。

而这个时候,邓艾引军准备偷袭山后,刚转过山脚,就听见一声炮响,埋伏在那里的士兵一涌而出,。邓艾被射中四箭,驱马跑了。真是命大啊。这样都没有死。不愧是后来抄小道偷袭蜀国成功的家伙。

邓艾回到寨子,跟司马望商议退兵之策。这个时候,他们想到了那个宦官,黄皓。也就是因为他,所以才会让蜀国如此之快的灭亡。因此他们决定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去结连黄皓,散布流言,说什么姜维不满天子,对天子有怨言,不久之后他就会去投魏。黄皓把这事告诉后主刘禅后,刘禅做了一个极其睿智的决定。宣姜维入朝。

姜维因此就不得不班师回朝。大好优势,又是功亏一篑,哎。原本邓艾,司马望,这俩人还想趁着姜维撤兵的时候趁火打劫,杀他们一波。可是姜维在撤军的时候也是有条不紊。他俩看见了,就觉得不好打,于是就放姜维回朝。

姜维回去后呢,就问刘禅说,你召我回来干啥。刘禅说他想他了,姜维听了后直接说大实话,明明你是中了邓艾的反间之计。姜维又对刘禅说了一些话,刘禅也说他以后不会再不相信你。得了吧你。我真的不太相信你所说的话。

邓艾和司马望听说这事后,更是高兴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顺便把这事告诉给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也很高兴啊,就问身边的人,我现在要讨伐蜀国,你觉得行吗。那人说了一些实话。司马昭听了生气得很。

后来,曹髦这个魏国君主,因为司马昭专权,他觉得他忍受不了这个屈辱,他要号召那些人去杀死司马昭。很可惜,他最后被司马昭跟弄死,不过他也算是挺有骨气的。国不可一日无主,曹奂又当上了魏国君主。魏国君主不好受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_9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再看三国,与初看时感慨已大不同。

初看时,激奋于英勇战将,子龙的七来七往,关公的温酒斩将,翼德的虎扼当阳;也称快于运筹中帐,火起博望的孔明,火烧赤壁的公瑾,火破连营的子明;唯独不喜曹魏,具体缘由却无从谈起。粗读再次,或是小学的赤壁之战一章,让人喜好上了胜利的孙吴,所以当时的阅读主要聚注于正统的蜀汉及儒雅的孙吴。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作者的有意引导。

也不曾对人物内心有过多关注,仅仅停留在打斗的胜负,决策的正否。

因此,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曹孟德吐哺之心的真诚渴望,卧龙岗殚精竭虑的夤夜思虑,关云长千里单骑的义无反顾……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慷慨与向往。

作者对蜀汉,尤其是孔明,的确是有美化的,但是也不存在黑化曹魏一说。曹魏向读者传递出的,更多的是一个比较完善政治综合体,其中曹孟德的人物形象尤其丰满,他惜才爱将,吸引了一大批志士能人;勇猛果敢,大小战役均身体力行;稳重多智,战官渡,擒吕布,征汉中,除赤壁失谋,主多胜势。若非先入为主,曹操必定是更有人格吸引力的时代枭雄。

曾经觉得刘玄德假仁假义,满口仁义道德,并非情真实切,倒不如孟德来得实在。到再读时,转念一想,倘若能虚情假意了一辈子,就不妨看做是真情实意了,因为他的行为,他的言语,传递出的感觉,已经是仁德之气了。惟贤惟德,大抵如此。

演义中,诸葛的确多智近妖了,虽正史不比演义,但也仍会对演义中这位阡陌雅士有无比的敬仰。自茅庐中即断天下三分,连出奇计烧博望,三寸巧舌联孙吴,更借草船与东风,同瑜共享赤壁古,借势巧夺立蜀汉,不想白帝受托孤,骁将能臣往消殆,疲敝受命拂汉尘,殚精竭虑身先死,殷殷忠纯星落无。此般殷切之情,一叹!再叹!复叹!

针对非主人翁的刻画,作者也把控得非常好,令人动容。子龙单骑救主,糜夫人自投井而死;孟德沉迷美色,子昂及典韦拼死保护;邓艾钟会入蜀,后主领文官皆降,而武侯后人瞻,及徒传后人姜伯约,武将关彝等皆战至死,后主子諶与妻子,自刎而死。无不令人愕然。

同一本书,不同时期有不同解法。君视之以君之目,君闻之以君之耳耶。

三国演义900字读后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下面是挑选较好的有关三国演义900字读后感范本,供大家参考阅读。

1.范文:三国演义900字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范文:三国演义900字读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情被曹操发现,失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与曹操相反的是刘备,刘备是个十分仁义的人,对部下从不怀疑,从而得到人心,特别对降将也很少猜疑,被俘虏的降将还会得到很到的待遇,刘备亲自去给他松绑,而且亲自下拜请敌将归降于他,并且重用,这样就得到了人心,而且刘备也不像曹操那样的残暴,滥杀无辜,而且刘备当过县令,徐州牧,都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就在刘备被督邮陷害要离开安喜县的时候,百姓都舍不得让他走,连官吏被督邮绑在地上挨打也不愿意陷害刘备,这足以说明刘备爱民如子。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备麾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又拥有才华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再说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他可真算得上是天下奇才啊,有雄心大志,超远的目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刘备三顾茅庐才碰上他,跟随刘备后,忠心耿耿,他更是战功累累,比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六出祁山……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的是诸葛亮最终没有达成愿望,恢复汉朝,因为事情繁忙病死在五丈原,读到这里,真让人有些心酸。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杀了。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多次分析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读《三国演义》有感 (9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协,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六年级:小晨

读《三国演义》有感900字


滚滚长江东逝去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几次读过三国演义,都被它深深打动,里面的那股英雄气,那种大义凛然,总是让我感慨万千。但是,我最喜爱的,不是关羽的忠心耿耿,也不是张飞的勇猛无敌,而是诸葛亮的忠心。换句话说,就是他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敬佩。

素有伸大义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刘备,在历经坎坷、饱尝忧患之苦后,不惜屈尊降贵,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对这位贤人是倍加尊敬,给其极高的待遇。待之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并且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的确,有了孔明这潭深水,玄德这条大鱼就活了起来。孔明遇上刘备,也就实现了凤遨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出一方兮,非主不依的强烈愿望。特殊的恩遇加之这种强烈的愿望,注定诸葛亮在有生之年只能竭忠尽智,誓死效忠蜀汉政权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孔明先生对刘备也必有感恩之心,它主要体现在后期。在刘备病死白帝城后,先主托付蜀国于诸葛亮,孔明为报先主之恩,愿鞠躬尽粹。

刘备死后,吴国孙权派人和蜀国解除联盟,诸葛亮派邓芝去说服孙权,说服成功,蜀吴联盟,全力征讨魏国。

南中之战,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火烧藤甲兵,南中统一,解除后患之忧,全力征讨魏国。

诸葛亮再次上书,奏出师表,先后对北方的魏国进行五次征讨,并无分胜负,最终因诸葛亮积劳成极,病死五丈原,吩咐后事,姜维为大都督,继续北伐,共征讨11次,大大消耗蜀国人力军力,后又因为黄皓对刘禅说三道四,姜维北伐未成,导致蜀国灭亡。

最可以体现它的感恩之心的是他在刘备死后,刘禅阿斗昏庸无能,无论是从民意上,还是从理智上,孔明都应该继承皇位,光复汉室,况且刘备死前曾说过若吾儿可辅,则丞相辅之,若吾儿不可辅,丞相可取而代之。可即使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还是辅佐他,最终死在了北上伐魏的路上,当时蜀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他若想称帝易如反掌。他没有称帝的原因正是对刘备知遇之恩的一片感恩之心啊!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诸葛亮最终虽落下了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的感恩之心,在教导的后世的人们,让人们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900字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